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指在阳泉市内注册设立并运营,具备科学自主的创新组织模式、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优势、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链条、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多元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的科研组织。
第三条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创新主体,聚焦阳泉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自建或联合建设的实质性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创新活动的,均属于本新型研发机构认定范畴。
第四条 市科技局负责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申报、备案、培育、指导和动态管理等工作。各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指导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五条 认定条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建设主体、功能定位、重点任务等不同,分为研究开发型、企业攻关型和平台服务型三类。具体认定条件为:
(一)研究开发型新型研发机构侧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原则上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200万元,具备承担省、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能力;科研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办公和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万元。
(二)企业攻关型新型研发机构侧重产业发展需求,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整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产业上下游企业等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撑重大产品研发等活动,原则上近三年科研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低于10%或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100万元,具备承担省、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能力;科研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办公和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万元。
(三)平台服务型新型研发机构侧重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活动,年内孵化(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3家;原则上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100万元,科研人员不少于1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办公和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万元。
第六条 申请和认定程序:
(一)符合申请条件的单位可自主申报,填报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完全责任。
(二)各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受理申请材料并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
(三)市科技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结合实地考察论证提出综合评估意见。
(四)市科技局根据综合评估意见,提出认定意见并对拟认定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公示。根据公示结果确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并授牌。
(五)对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点支持的机构或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构,阳泉市科技局可根据需要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单独组织论证。
第七条 可享受的支持政策:
(一)支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承担各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对承接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按有关政策给予相应资助。
(二)鼓励各类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开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活动给予重点支持。
(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引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开放共享等创新活动,可依照省、市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四)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视同市级创新载体,纳入创新券使用范围。
(五)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优先推荐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第八条 监督管理:
(一)经认定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有效期为3年。从获得资格年度起的3个自然年内,可享受与新型研发机构有关的各类创新支持政策。
(二)市科技局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内每年组织开展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中期检查、绩效评价工作。对当年绩效评价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未通过的取消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资格。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评价的,视为放弃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资格。
(三)获得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须遵守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纳入研发投入统计。
(四)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发生名称变更、投资主体变更、重大人员变动等重大事项变化的,应在事后2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市科技局报告,阳泉市科技局进行资格核实后,维持有效期不变。如不提出申请或资格核实不通过的,取消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资格。
(五)按照“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科研诚信建设主体责任。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取消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资格,并追缴其自发生上述行为起已享受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且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九条 本办法由阳泉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阳泉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阳科发[2021]32号)同步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