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沃野展新姿。农历正月初十,恰逢雨水节气,位于平定县张庄镇南后峪村的山西祥佑稷业农业有限公司富硒蔬菜生产基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一大早就“扎”进温室大棚,有的挎着篮子采收成熟的黄瓜、西红柿、芹菜,有的三两配合将新育好的蔬菜秧苗移栽进棚。“去年,我们基地获得富硒认证的蔬果产品已经有6种。有了富硒‘金招牌’,我们种的菜不愁卖。春节过了,我们将带领工人接续奋斗,在富硒土地上创造新业绩。”公司负责人牟敬洗干劲满满。
在我市,提早组织工人动起来的不光有山西祥佑稷业农业有限公司,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农业特色转型破题、发力。去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特”“优”“精”农业产业,为我市农业提档升级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市各县(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实际,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方向,按照高产、优质、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探索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特”“优”“精”农业产业模式在乡村“扎根”“破土”、孕育希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大批农业项目攀“高”追“新”,“争先恐后”抢占现代农业新高地,阳泉农业“未来的模样”正加速展现。
举全市之力“开垦”富硒沃土,发展壮大富硒农业产业,是我市扎实推进农业特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去年,我市围绕打造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样板区远景目标,在做优基地、做大龙头、做强科研、做特产品、做亮品牌、做实融合上持续发力,积极搭建全产业链发展架构,牵引带动全市富硒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如今,全市富硒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多了、业态丰富了、产业“含金量”高了,不少农产品乘“硒”而上、“身价”倍增。截至2023年底,我市富硒农产品种类由7类拓展到14类,基地规模由2.5万亩增加到5.1万亩,经营主体由138个发展到210个,获得富硒认证的产品由52个增加到136个,产业产值由3.5亿元增长到7.2亿元,全市富硒农业产业关键指标较2022年实现大幅增长。
阳泉市富硒农产品北京发布会暨全产业链招商会、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长沙)……“扩增量”的同时,我市千方百计提升富硒产业品牌力,通过高起点谋划、全方位布局、品牌化宣传,阳泉富硒农产品密集“亮相”,“阳泉硒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展会就是机会。一次活动、一场大会,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大家在沟通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岳润庆说,“2023年,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到安徽合肥、广东广州、浙江杭州、山西大同等地参加各类活动,积极推介我市富硒农产品,全方位展现我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成就,我市的富硒农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品牌力提升的同时,我市富硒农产品借助“线上+线下”渠道,“走”上天南海北食客的餐桌。如今,在距我市2000余公里的深圳市,不少人清晨会喝一碗热气腾腾的“桃河谷”小米粥。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桑英姿说:“公司的‘桃河谷’黑小米有了富硒认证、入选‘圳品’后,在深圳高端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今年,我们会继续做精产品,拓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让更多消费者认可咱阳泉的‘土特产’。”
在我市,不少村、合作社也在积极发展“特”“优”“精”农业,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提升“含金量”。春节假期,市民逛华龙超市北大街店时会发现,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生产的一款西红柿汁饮料在零食饮料区十分显眼,不少人试喝后纷纷下单。“我们村的蔬菜大棚建设标准高,可以一年四季生产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鲜菜。靠着种植大棚蔬菜,我们村和周边村的不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甘泉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平说,“这款西红柿汁饮料就是我们延伸产业链的成果。”在甘泉井村西红柿汁饮料加工车间,一个个新鲜的西红柿经过清洗、破碎、打浆等工序,变成了酸甜可口的西红柿汁饮料。“我们生产的西红柿汁饮料营养丰富、口感细腻,广受消费者喜爱。最近,我们已经引进第二条西红柿汁饮料自动化生产线,准备加大研发力度,试制水果西红柿原汁饮料和富硒功能西红柿汁饮料,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市场竞争力。”甘泉井村西红柿汁饮料加工车间技术负责人刘旭凯介绍。
旱地养鱼,在许多人看来难度极大。而盂县秀水镇东关南村人在考察、研判的基础上正在向这个产业发起挑战。眼下,东关南村鱼菜共生二期基地大棚内,泡沫洞洞板浮在水面上,一株株绿油油的芹菜长在板子的小洞里;多个品种的鱼儿在10个八边形鱼池中畅游。鱼菜共生的生产模式中,水产养殖和蔬菜栽培通过生态循环系统实现有机互补,鱼、菜安全和品质有保障的同时,提高了土地效益。“养鱼的水经过4道过滤后用于水培蔬菜,种菜的水经过消杀后流回鱼池。这个循环过程由机器自动完成,工人管理起鱼和蔬菜来挺轻松。鱼菜共生项目,让我们在发展‘特’‘优’‘精’农业产业上蹚出一条新路,也让山沟沟里养鱼种菜的愿望成真了。”大棚负责人李文明说。
一个个农业产业基地加紧建设、一家家农业企业竞相崛起,透过繁忙的农事场景,我市“特”“优”“精”农业产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彪说:“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特’‘优’‘精’战略,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下一步,我们将深挖富硒优势,围绕‘研究院+生产地+产业园+集散区’全产业链要素,加大科研投入,壮大一批经营主体、发展一批营销基地、打造一批拳头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互补、农文旅融合、农工商互动,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