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统计局

增长后劲不足 问题短板并存 —1-5月阳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2021-07-05 发布机构:服务业调查队

     1-5月,阳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延续今年以来复苏增长的势头,总体保持着有序运行、稳定发展的特点。但增速呈现出逐月回落的趋势,后期增长乏力,新增长点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整体运行情况 

  1-5月,阳泉市规模以上在库服务业企业100家,实现营业收入26.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低于全省增速29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1.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倍,人均应付职工薪酬2.68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19万元,应交增值税5356万元,同比增长15.5%,期末用工人数21435人,同比下降0.5%。 

  (一)营业收入行业分布八升一降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布的九大行业中,1-5月,八个行业保持了正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937万元,同比增长10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8.82亿元,同比增长38.7%;房地产业(主要为物业管理)营业收入4382.2万元,同比增长16.3%。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劳务派遣市场仍处于疲软状态,全市唯一负增长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5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9%。 

    

  (二)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10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前五个月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共有11户,主要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医疗行业和商务服务业。11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73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52.5%,同比增长13.8%,增幅高出全市水平0.3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实现1.65亿元,同比增长32.2%,应交增值税2464.2万元,同比增长13%,应付职工薪酬1.82亿元,同比增长7.7%,期末用工人数3731人,同比增长10.7%,龙头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三)重点行业与全市规上服务业走势高度相关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营业收入8.82亿元,同比增长38.7%,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9.03亿元,同比增长1.5%,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市规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68.3%。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增长11.2个百分点,尽管两个重点行业前五月均实现了增长,但增长幅度都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走势高度关联,对全市影响较大。 

   

      二、规上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县域发展不均衡,行业结构相对单一 

      从数量结构看,全市企业数量主要集中在城区、矿区。两个区规上企业共49户,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比重达49%,1-5月,两区域的营业收入合计13.71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52.5%,县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从行业结构看,随着近几年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充,全市规上服务业的营业收入总量不断攀升,但代表新产业方向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在全部规上服务业中的比重由2015年的29.4%、22.4%、8.3%下降为2020年的25.1%、20.6%、7.0%,新产业的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企业经营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需提升 

   2021年,全市10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大型企业2户,中型企业22户,小型企业66户,微型企业10户,大中型企业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去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4户,仅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14%。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户、信息传输行业3户、交通运输行业2户、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1户、仓储行业1户、邮政行业1户、科学研究行业1户、卫生行业1户。经营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对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范围都受到一定限制。 

    

    (三)民营经济多而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65户,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总量为65%。1-5月,营业收入完成9.5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36.4%;户均营业收入为1463.23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的67.7%;户均营业利润亏损35.3万元,户均用工人数140.6人,比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用工人数少73.8人。民营企业数量较多,但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成为制约全市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低基数效应逐渐减弱,营业收入增速逐步回落 

      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6.13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别较1-2月、1-3月、1-4月回落14.8、1.9和4.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九个行业中,仅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5月环比增幅略有提高,其他八个行业均不同程度回落,回落面达88.9%,回落幅度前三的行业分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8.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2%;分企业看,1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62家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较上月回落,回落面达62%,回落幅度超过20%以上的企业有20家,占比愈三成。 

      三、发展建议 

      (一)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阳泉市各县区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各具独特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其他县域特点。目前,城区的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矿区的监理服务、招标代理、卫生医疗,郊区的物流配送、开发区的科技园区等等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初步形成以城矿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各县区应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适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观念,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力承接项目,以项目推动服务业产业不断发展,促进各行业转型升级,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二)壮大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市民生领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龙头企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服务需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继续将培育民生领域服务业与推动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有机结合,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有效调动民间资本,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提高全市民生领域服务业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服务业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便利。严格落实中央、山西省和阳泉市关于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本向服务业产业聚集。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党中央、山西省和阳泉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营造更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氛围。鼓励服务业企业全方位多领域整合资源,促进服务业开放发展,不断探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