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统计局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阳泉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22-10-31 发布机构:监测中心

 

  内容提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东缘,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兴的煤炭资源城市。80年代开始,阳泉市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路领跑山西各市,曾被美誉为“小上海”。然而长期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不仅导致资源日渐枯竭,也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阳泉市虽然一直致力于产业转型,但第二产业中煤炭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产业内发展失衡的问题,制造业仍未有较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要实现阳泉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是必由之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阳泉市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以阳泉市现阶段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发展现状为角度,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为方向,分析了当前阳泉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阳泉市如何进行产业转型进行了探寻和研究。

  一、阳泉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大产业发展现状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16.6亿元,实现增量17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3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3.7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27.5亿元,增长5.4%。一、二、三产比重为1.7:51.7:46.6,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近五年中达到了最高。

表1                       近五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及结构比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亿元) 

一产增加值(亿元) 

二产增加值(亿元) 

三产增加值(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 

2017 

640.1 

9.3 

299.4 

331.4 

1.4:46.8:51.8 

2018 

682.8 

9.5 

310.5 

362.8 

1.4:45.5:53.1 

2019 

713.3 

10.3 

324.8 

378.1 

1.5:45.5:53.0 

2020 

742.2 

13.3 

333.9 

395.0 

1.8:45.0:53.2 

2021 

916.6  

15.3  

473.7  

427.5  

1.7:51.7:46.6 

  (二)各产业内部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2%。其中,农业产值为12.1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为3.5亿元,增长14.7%;牧业产值为9.4亿元,增长14.4%;渔业产值为0.3亿元,增长83.8%。全年粮食产量为23.3万吨,增长0.7%。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业和牧业产值明显高于林业和渔业产值,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年农业总产值、各行业总产值均出现下降,但从近五年整体发展情况看,2021年,各行业产值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表2                        近五年第一产业各行业农业总产值 

年份 

合计 

农业产值(万元) 

林业产值(万元) 

牧业产值(万元) 

渔业产值(万元)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万元) 

2017 

204237  

102864  

16294  

78244  

1691  

5144  

2018 

209648  

104361  

15863  

82345  

1736  

5343  

2019 

230215  

97927  

16435  

108769  

1535  

5550  

2020 

213451  

96035  

15500  

90260  

1224  

10431  

2021 

264933  

120673  

35066  

94351  

2563  

12280  

  2.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1)煤炭工业和非煤工业发展现状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阳泉市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煤炭,煤炭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资源型经济依然突出。从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市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2017-2019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处于下降趋势,非煤工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2021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由下降转为上升,2021年突破70%,非煤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下降,2021年为近五年最低。

表3        近五年煤炭工业与非煤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年份 

煤炭工业 

非煤工业 

2017 

68.3  

31.7  

2018 

68.0  

32.0  

2019 

64.1  

35.9  

2020 

67.6  

32.4  

2021 

75.8  

24.2  

  (2)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阳泉一直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后,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明显。阳泉市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煤炭、炼焦、冶金、电力行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化工、机电、建材和其他行业,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7-2019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2021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开始上升,2021年达到83.8%,与2017年相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连续两年下降,2021年为近五年最低。

表4        近五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年份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2017 

83.6  

16.4  

2018 

82.2  

17.8  

2019 

76.8  

23.2  

2020 

78.0  

22.0  

2021 

83.8  

16.2  

  (3)工业各行业发展现状

  从表5中可以看出,近三年,工业五大类别中只有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最大且逐年上升,煤层气采掘业和炼焦工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下降,电力工业、热力与燃气工业增加值占比2020年较2019年上升,2021年下降;材料与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呈连续下降趋势;消费品工业和其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最低,其中2021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0.3%。由此也可以看出,阳泉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

表5      近三年规上工业各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年份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一、能源工业 

77.6  

81.0  

85.5 

煤炭工业 

64.1 

67.6 

75.8 

煤层气采掘业 

1.4 

1.3 

1 

炼焦工业 

1.1 

0.7 

0.2 

电力工业 

8 

8.1 

6.3 

#新能源发电 

1.7 

2.1 

1.5 

热力与燃气工业 

3 

3.4 

2.1 

二、材料与化学工业 

13.5  

11.1 

9.6  

有色金属工业 

3.7 

1.6 

1.4 

建材工业 

8.2 

8.8 

7.8 

化学工业 

1.6 

0.7 

0.4 

三、消费品工业 

0.8  

1.0  

0.3 

食品工业 

0.2 

0.6 

0.2 

其他消费品工业 

0.6  

0.4 

0.1 

四、装备制造业 

6.3  

5.1  

2.5 

五、其他工业 

1.9  

1.8  

2.2 

  3.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从表6中可以看出,2020年受疫情影响,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外,其他行业均较2019有所增长,2021年除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外,其他行业均较2020年有所增长,从近五年各行业发展总体情况看,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最快,2021年增加值达到132.1亿元,比2017年增加44.8亿元,年均增长1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近五年一直处于增长阶段;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最低。

表6                        近五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 

年份 

批发和零售业(万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万元) 

住宿和餐饮业(万元) 

金融业(万元) 

房地产业(万元) 

营利性服务业(万元) 

非营利性服务业(万元) 

2017 

562891  

355782  

144379  

447778  

519909  

405594  

873501  

2018 

622000  

366015  

134000  

469000  

543739  

371430  

1117567  

2019 

633482  

376407  

147880  

504289  

545774  

497417  

1071255  

2020 

593825  

390609  

133545  

538691  

610008  

535541  

1166029  

2021 

678117  

428635  

145484  

550155  

600122  

544344  

1321135  

年均增速(%) 

4.8 

4.8 

0.2 

5.3 

3.7 

7.6 

10.9 

  (三)分产业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现状

  受产业转型影响,近五年阳泉二产从业人数呈大幅减少势头,三产从业人数稳步增长,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2017年的0.1:62.4:37.5调整为2021年的0.2:47.6:52.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但各产业内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五年平均从业人数不超过4000人,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原因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等相关服务业发展缓慢,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从业人员数量的短缺也意味着人才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表7                    近五年分产业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                

单位:人 

年份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非私营单位) 

254151 

242041 

216281 

221554  

221904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322 

246 

612 

521  

438  

第二产业 

158505 

141030 

109595 

107695  

105655  

采矿业 

106716 

92425 

68114 

70451  

71181  

制造业 

26271 

21068 

18281 

16406  

1564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8641 

9049 

8395 

9654  

8456  

建筑业 

16877 

18488 

14805 

11184  

10374  

第三产业 

95324 

100765 

106074 

113338  

115811  

批发和零售业 

8708 

8251 

7642 

6853  

71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072 

7835 

6488 

7484  

6894  

住宿和餐饮业 

1480 

1289 

1541 

950  

98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889 

1677 

2409 

1957  

2188  

金融业 

6711 

7307 

9391 

16022  

14127  

房地产业 

2817 

2745 

3689 

3269  

2793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5896 

8091 

13512 

9557  

892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543 

2339 

3196 

3340  

330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400 

3487 

457 

1500  

2397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30 

112 

129 

238  

209  

教育 

17650 

17085 

16139 

18918  

18544  

卫生、社会工作 

8001 

10878 

11333 

12017  

882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345 

2234 

1502 

2187  

222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5682 

27435 

28646 

29045  

37239  

  二、阳泉市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过去五年来,阳泉市坚持不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煤炭等能源经济长期占据阳泉市经济的主导地位,“一煤独大”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扭转,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特别是2021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同时,阳泉市第一、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二)资源型经济依然突出

  从煤炭工业和非煤工业情况看,2021年煤炭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3.6%,非煤工业增长9.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煤炭工业仍是工业增长的主动力;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况看,2021年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9%,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1.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83.8%,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0%,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仍然较低;从主要行业看,2021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3.9%,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1.0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85.5%;材料与化学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及其他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仅为14.5%。由此可见,阳泉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三)服务业规模较小

  目前,阳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发展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文化体育服务、旅游娱乐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传统产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少、规模小,难以发挥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在规上服务业的10个行业门类和35个行业大类中,阳泉市行业大类覆盖率仅为42.9%,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四)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2021年,阳泉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目前仅有3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仅为0.5%,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拉动力微弱;二是研发动力不足,经费投入水平较低。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4.7%,85.3%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开展R&D活动,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参与研发活动的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6.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7亿元;三是研发队伍力量薄弱。近年来全市研发人员一直保持在2000人左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虽达到2573人,比上年同期提高25.8%,但是研发人员数量仍然较少,研发人员中高端人才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阳泉市研发活动的开展。

  三、阳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要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具有阳泉特色的现代农业,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的树立、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促进农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农业企业现代化;三要注重品牌效应,着眼于当前市场需求,立足阳泉特色优势,加快“富硒农业”“阳泉小米”、“阳泉蜂蜜”、“阳泉连翘茶”“阳泉压饼”等为代表的“阳泉味道”品牌的树立,加大市场营销和推广力度,全力提升阳泉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二)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强传统产业发展。持续深化煤矿智能化建设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突出绿色化,推动煤炭产业降能耗、提能效,增强稳定增长后劲;二要重点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配套企业联合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三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持续提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助推阳泉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一要加强对服务业行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住宿餐饮、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客运等容易受疫情影响的行业的政策支持,各项帮扶政策要予以倾斜,撬动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二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的趋势,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行业,持续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同时不断提高服务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服务业企业,切实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

  (四)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高财政科研经费支出占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作用,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研发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二是企业要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和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的产业化;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定期培训、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人才服务水平,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满足阳泉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

  审稿:荆贵生

  撰稿:赵毅、任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