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16

附注:一事一件,字迹清楚;建议、批评和意见正文打印附后。


关于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

   关于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非遗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们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是一种难以再生的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弘扬与传承,近几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北京、上海、南京、包括太原等地都是大力推进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更好的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承。特别是“双减”政策下,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学校和学生意义重大。同时,我市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牌、资源和人才。

2020年8月,我市召开珐华器、面塑等非遗品牌座谈会。

2021年阳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度开发珐华器、刻花瓷、面塑、等具有阳泉特色的文创产品。为我市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提供了政策保障。

阳泉市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176个,项目涵盖了刻花瓷、沙器、彩面塑、珐华器、布艺等众多门类。专业和业余从事传统文化项目的人员众多,其中大多是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为我市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提供了人才保障。

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着深远意义。

一,推动较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既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之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很好地引导入校园,能够较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及教师的整体精神文化水平,塑造良好的校园风骨与灵魂,同时提升学生人文情怀。学生通过学习非遗手工课程,可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是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从小培养。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是如何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对国家优秀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三、是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有利于青少年个性化自由发展。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以“语、数、外”文化课为主的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传统文化进校园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了强大的学生力量,也可以为我国传统优秀非遗文化的创新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活跃校园生活、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塑造校园的新面貌。

为此,在我市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大有可为,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宣传和教育引导,教育,文化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当进一步深化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结合我市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宣传力度,全面普及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的良好局面。

二、是试点实施积累。在我市城区选取几个基础好的学校、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学校、幼儿园聘请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等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保证每个学校、幼儿园每个年级每周一节活动课。在学习的同时,根据实际不定期的组织展示活动。

三、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各高校及中小学校应积极争取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建设平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质的“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

总之,“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文化的知识,而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传统文化艺术能在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