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阳泉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012300895/2013-01217 主题分类: 林业
发文机关: 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标      题: 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阳泉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阳政办发〔2013〕89号 发布日期: 2013-08-19
主  题 词:

                   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阳泉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省属以上企业:

  《阳泉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6月9日

阳泉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2013年-2020年)

  为科学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建立以林业为主体,种植、养殖相配置,多层次、多时序、长短效益相结合,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复合

经营体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加快兴林富民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全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

种类,合理开展种植、养殖、采集、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从而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生态、经济可持续循环发

展的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节约型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

  (一)基本情况

  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东西最狭处仅32公里,南北最长处有106公里,总面积为44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境内地貌以

山地为主,其面积为3362.1平方公里;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为62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462平方公里。目前现有耕地面积

9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444.8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77.8万亩,宜林面积172.86 万亩,其他林地94.21万亩。

  我市林下经济刚刚起步,现有郊区锦丰种植业有限公司、平定县雨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盂县进圭核桃专业合作社等20多个组织从

事林下经济实体,主要以林药、林菌、林下养殖为主,年总收入约200余万元。

  (二)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位于北纬37°47′-38°40′,东经113°00′--114°10′之间,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8.7℃--10.8℃,年平均降水量为543.5--560.9毫米,年平均风速1.7--2.1米/秒,大部分地区在海拔700米以上,无霜期在130~180天之间,

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并有滹沱河、桃河、温河、南川河等海河水系,是各类动植物生长生活的适宜地。

  2.林地资源丰富

  我市属太行山区,野生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人工造林和经济林果面积也逐年扩大。特别是核桃作为我市三大优势产业之一,发展
迅猛,到2012年底,全市仅核桃面积达38万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林下经济有基础

  由于我市大部分森林下生长有野生菌、山野菜、野生药材等,当地农民有采挖、贩卖野生药材、山野菜、天然食用菌的习惯;而且目

前也有一些组织兴办林下经济实体,取的较好效果,林下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三)不利条件

  虽然我市具有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林地资源,但林下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在发展模式、管理技术、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

讨和摸索。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林下经济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对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城乡居民绿色消费需求、实现“兴林富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的客观需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建立林下种、养及生态旅游相结合的

经营模式,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有利于农民在较短时期内获得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更好

地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全面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二)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是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市集体林地调查面积406.68万亩,参加林改面积354.46

万亩,现确权面积338.85万亩,确权率95%,家庭承包面积201.92万亩,家庭承包率75%。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良

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效促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是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和推广林农牧相

结合的林下种植、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林农争地的矛盾,而且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

长期增收与短期增收的有效结合,进而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造林绿化、资源保护和林产品加工等林业

一、二产业发展,形成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效益林业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林下种植

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

发展。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实现农民收入和森林资源“双增长”。

  四、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坚持生态优先,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林龄、林地及其空间环境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多元发展,

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菌则菌、宜草则草、宜菜则菜、宜禽则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林下经济。

  (三)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在合理经营的基础上,加强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科技含量,提高

收益率,发展中注重强化龙头企业,基层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规模化发展。

  (四)市场推动,政府引导。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产销对路的林下产业,力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政府相关部门密切

配合,协调联动,各计其功,合力引导林下经济产业科学发展。

  (五)科技创新,优质高效。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指导力度,增强林下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优质

、高产、高效。

  五、发展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到2020年,力争全市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达到5万户以上,占参与林改农户的60%;产业产值达到

8亿元。

  2013—2015年为起步阶段,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全市每个乡镇至少发展1个林下经济示范典型。同时建造一支思想

作风和业务技术比较过硬的林下经济管理和科技工作队伍,指导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

  2016—2020年为推广阶段,要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各类林下高效种养殖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

产基地,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格局。

  六、主要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 

  (一)主要发展模式

  1.林药间作模式

  在幼林期林下间种或在郁闭林地,分区域在适宜地区林下种植药用植物,实现以种养林的良性循环。较适宜的种类有黄芩、桔梗、

柴胡、薏米、天麻、芍药、黄连、金银花、黑芝麻、当归、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甘草、防风等中药材。

  2.林下养禽模式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以放养为主)各类家禽,生产无公害禽类绿色食品。

  3.林菌间作模式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发展食用菌生产,如种植双孢菇、

鸡腿菇、平菇、香菇、黑木耳、灵芝等食用菌。

  4.林草间种模式

  分区域在适宜地区的幼林地或郁闭度70%以上的林下种植牧草,为养殖提供优质饲料。主要种类有紫花苜蓿、红豆草、三叶草、

黑麦草、箭射豌豆等饲草。

  5.林粮间作模式

  幼林期林下间种高效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如绿豆、豌豆、小豆、大豆等低杆作物,通过以耕代抚,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幼林

管理,间作年限2~3年。

  6.林菜间作模式

  在幼林期根据林间光照强度及各种瓜菜生长特性,选择适宜的瓜菜间作品种,如菠菜、大葱、西瓜、草莓等,间作年限2~3年。

  (二)主要经营模式  

  1.“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利用企业的技术、资金、营销市场等资源,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与农户签订

种养合同。由专业公司提供良种(原料)、技术、产品回收,农户负责提供林地和劳务,收入稳定可靠,是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主

导经营模式。

  2.“农民专业协会+农户”模式。按照专业分类,组建各种养殖、种植协会,由协会给分散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培训,通过

中介组织使农民整体进入市场,按照客户的要求标准、规格、品种、数额等,采取预约生产的经营模式,由农户定量种养,可以最大

限度地帮助群众规避市场风险。

  3.“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协会)”模式。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信贷担保(联保)协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种养

品种、营销市场等,采取联手经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解决个体发展起步资金问题和市场生产经营问题。

  七、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县(区)要结合全市总体规划,根据各自自然

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

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方向、主攻重点和开发模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

力。

  (二)深化制度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各种高效运行机制,灵活整合政府、企事业、社团及专业合作组

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群众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联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共同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科技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各级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

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实用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积极

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积

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量和质量。研发林产品采集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延

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四)强化合作组织,推进集约经营。在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以资金和技术为纽带,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各种形式的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紧密连结起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

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在标准化建设设计、统一

供种(苗)、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加工增值、贮存运销、科技推广、资金筹措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抵

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农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和培育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

持,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支持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开展多形式的资产重组。引导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林产品、林下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对具备发展潜力、符合贷款条件的成长性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实

际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予贷款支持,财政部门应给予相应的贷款贴息,争取在“十二五”末,培育、扶持一批林下经济产业

化龙头企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发

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坚持做

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责任、推进措施、任务落实“五到位”,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产业开发、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林果种植、扶贫开发、科技

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打捆使用的原则,集中支持林下经济,切实发挥资金投入导向,加快林下

经济发展。

  (三)深入宣传动员,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

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部门要根据自已的行业特点,成立专业

技术服务队,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紧紧围绕林下经济,积极大胆引进推广

适宜全市的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群众与外地大型企业

签定购销协议,减少市场风险,使全市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