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泉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3-03094 主题分类: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发文机关: 阳泉市政府 成文日期: 2023-04-19
标      题: 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泉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阳政发〔2023〕9号 发布日期: 2023-04-21
主  题 词: 推进 气象 高质量发展

阳泉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2〕27号,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目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阳泉同步推进“两个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 发展目标。到2025年,形成与阳泉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阳泉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等方面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气象综合实力迈进全省先进行列。

二、工作任务

(一)夯实基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提升精密气象监测能力。优化全市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在气象灾害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人口聚集区和灾害性天气高影响区等统筹规划和完善气象监测站网,加强垂直探测和协同观测,补齐观测盲区和短板。做好观测设备迭代更新,新建新型智能气象站20个,升级改造老旧气象站27个。发展社会志愿气象观测,强化雷达和卫星遥感等新型探测资料应用,建成天地一体、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提升观测设备运维保障和计量检定水平。持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和信息支撑能力,建设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构建精准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加强高分辨率快速更新和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应用,构建上下协同联动、集约优化、智能高效的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平台。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业务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提高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落区预报能力,提升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延伸预警时效性,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完善多部门应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广5G技术、电子围栏、应急广播等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建设基于北斗卫星的气象灾害预警智慧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和边远山区覆盖面,实现预警信息进村入户、精准到人。(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应用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落实气象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将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等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城市暴雨公式修订工作。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更新应急装备,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绿色通道”,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再传播制度和“临灾”避险制度。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形成部门预案无缝衔接、部门依预案应急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优化供给,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4.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制度,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围绕阳泉“数智双碳之城”建设,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基于气象服务大数据的精细化、智能化产品制作和发布平台,发展基于需求、基于位置,在线交互、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分众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社会媒体的互动合作机制,丰富传统媒体气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提高城乡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应用局、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区人民政府)

5.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水平。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面向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插件,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智能精准的“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围绕阳泉“富硒”农业、药茶产业、特色小杂粮等,实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建立“特、优、精”农产品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完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列气候标志品牌。深化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等气象服务。以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市域样板为目标,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6.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服务两个转型。围绕阳泉推进产业和数字“两个转型”,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进重点领域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推进多数据融合、多技术集成,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业气象服务水平。围绕阳泉交通物流和“智车之城”,优化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服务供给,提升分灾种、分路段、分线路精细化交通物流气象服务水平。加强文旅、气象信息共享,指导旅游景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布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气候标志,探索打造基于优质气候的气象旅游品牌。保障阳泉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东翼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将气象服务数据全面接入城市大脑,推进“智慧气象”服务城市防洪排涝、供电、供水、供暖,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强化能源保供、城市规划、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等气象服务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大数据应用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能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支撑,助力美丽阳泉建设

7.提升生态筑基气象保障能力。聚焦阳泉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两河四山一泉域”生态保护和拱卫首都生态走廊等气象服务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建生态综合气象监测网,开展大气环境垂直探测,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气象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报水平。加强部门合作,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实施火险预警气象保障工程,加强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应用,联合开展森林草原火险预测预报,林草植被天气气候影响分析,为科学防灭火和推进国土绿化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加强生态系统安全气象风险预警, 开展大气环境、地表植被、流域生态、城市发展等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评估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8.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可开发利用量的全面勘查评估,为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精细气象服务。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站,提升温室气体及区域气候监测能力,研究建立常态化碳源汇通量监测评估业务体系,为全市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愿景提供气象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完善体系,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9.完善组织体系,形成科学完备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协调和投入保障机制,形成组织完善、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强化区域、部门、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联动机制。强化作业人员职业保障,建设高水平专业作业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工作统筹和指挥调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必需的资金、人员和基础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阳泉军分区、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0.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筑牢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围绕建设百里太行山水画廊和涵养水资源等需求,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加密布设X波段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构建空天地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优化地面作业站点布局,补齐作业装备短板,实施地面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开展人工消减雾(霾)新设备新技术外场试验。建设融合气象、空域管理、物联网信息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完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作业指挥系统,提升区域协同指挥调度和科学作业能力。在娘子关水源地、滹沱河流域建设人影试验基地,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增强重要林区、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保护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开展“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充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实现“保丰、增绿、减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人才引领,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11.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气象科技创新统筹纳入全市科技创新计划。完善以业务和服务保障地方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在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气象保障、人工影响天气等重点领域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推进气象与相关行业间技术、平台和项目合作交流。加强气象科研诚信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学技术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2.夯实人才基础,加强气象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当地人才工程和教育培训体系予以支持。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加快培养气象骨干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推进气象人才与地方的横向交流,构建结构合理的气象人才梯队,建成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干部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切实解决气象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和用地等关键问题。按照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规划和预算。落实气象部门职工依规足额享受当地政策,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法治保障。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履行气象职责、管理气象事务。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健全气象标准体系,依法规范全社会的气象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气象法治环境。

附件: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