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阳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阳泉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26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1-14 发布机构:

民革阳泉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战略举措的相关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贵委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建议,经我们认真研究后,现对您提出的若干建议答复如下:

我市是一座典型的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宣言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后,我市各领域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立足本地实际,聚焦发展重点,编制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各领域的碳达峰工作方案,我市科技局牵头编制了《阳泉市科技支撑碳达峰实施方案(2024-2030)》,包括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开发领域技术攻关、建材行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推广、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等内容。

双碳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各个领域工作稳中推进,能源领域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持续深化,新能源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新能源装机仅有21.3万千瓦,现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已达到261.5万千瓦,七年间增长了10倍以上,三峡能源盂县上社14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布局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围绕国省干道、一号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路”等,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高新区为示范区,推进现有产业节能降碳和资源高效利用,加速“双碳”产业导入,围绕工业、建筑节能等6大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组团。完成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近年来我市新开工、验收建筑,均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强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短途道路客运、旅游景区观光等领域的应用,建成区748辆公交车、1885辆出租车实现了100%纯电动化,全市充电桩达到1200余个,共享单车投放总量达到6200辆。

根据贵委提出的若干建议,同时和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下一步开展如下工作计划:

一、培育创新主体梯次。一是推动创新主体提质升级。健全以企业为投入主体、政府为政策引导、科技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研发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特别是产业链、创新链链主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加大培育企业力度。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示范,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不断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做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工作等相关信息共享。

二、跃升创新载体强基。一是全力推进“晋创谷·阳泉”建设。按照《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围绕打造我市科技创新“强引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主阵地、承接京津冀资源外溢的先行区等目标,发挥市级工作专班作用,完善“晋创谷·阳泉”运行机制,做好政策、资金、组织等各类要素保障,整合优势创新资源,举全市之力推进“晋创谷·阳泉”建设。二是支持组建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高水平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支持山西广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制造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数智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创新活动,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结对合作赋能产业链创新的新模式,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

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一是实施平台迭代升级。多措并举开展创新平台服务,支持企业依托创新平台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创新活动,加速推动重大技术成果落地和应用场景拓展。二是推进中试基地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社会资本等,建设面向产业发展的领域类中试基地,推动中试基地在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发挥作用。三是加强平台管理评价。注重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提高创新平台建设运行质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联合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优化科研项目组织机制。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完善企业参与攻关需求征集机制,探索“重点企业联合出资挂榜”制度。二是落实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跟进省属高校试点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以及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

五、建强科技人才建设在已有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基础上,开展“技术经理人”及“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形成产业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联络员(技术经理人、科技副总)两支队伍互为补充、跟踪结对服务的模式。二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制度。着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我市企业推行“创新积分制”,扩大“金融+科技”覆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银行”相关业务,利用好“科技贷”等金融产品,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同时,我们会积极加强工作宣传,是我们的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感谢您对我市双碳科技战略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贵委对我们的答复满意,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